圖片取自網路 |
原文書名為:Science Fictions: How Fraud, Bias, Negligence, and Hype Undermine the Search for Truth 的本書,在 2020 年出版。
內容是告訴讀者們,現今許多看似有證據佐證的科學論文或新聞,其實都是被扭曲過的知識,而我們這群閱聽人卻被蒙在鼓裡、毫不自知。
最可怕的是,如果這些論文影響到了醫學發展或公共衛生健康,其對人命的影響實在不能小覷。
四大罪狀:造假、偏見、疏忽與炒作
老實說,想到那些在知名期刊當中的論文,居然有許多都隱含著上述這四項罪狀:造假、偏見、疏忽與炒作,就覺得很不可思議。難道期刊審查者、科學家們都沉淪了嗎?結果答案還真的是!😠
照理來說,科學研究應該要具有「可複製性」,也就是其他人依照論文所述,再次進行實驗的時候,會呈現出相同的結果。但作者發現無論是在社會或自然學界,有許許多多的論文都無法通過這最基本的要求。
在論文的同儕審查過程作假,或是科學家在實驗中捏造數據、操縱 p 值、疏於檢查錯誤或誇大實驗成果,這種種影響疊加起來,不啻斲傷了科學的真實性。非但降低社會大眾對科學的信任度,更長遠來看,甚至影響了科學的進步和發展。
作者在前言中語重心長的一段話,為此現象下了完美的註解:科學這個學門本應有著最嚴格的懷疑主義、最精確的理性以及最扎實的實證主義,如今卻充滿一堆不適合的妄想、謊言與自我欺騙,其程度讓人眼花撩亂。
何以至此?
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不堪的現象呢?我第一個猜測就是錢。果然沒錯!
在期刊發表論文就有大筆獎金可拿,是不是很容易讓科學家動心?
進行科學實驗需要經費,才能支付設備及實驗材料費用、購買數據資料庫、進行受訪者訪談及提供員工薪水⋯⋯,這些在在都需要錢。
還有人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。畢竟人天生就渴望名利,喜愛追求地位與聲譽。如果有知名期刊登出自己的論文,多麼風光啊?
所以萬一實驗結果不如預期呢?那就造假、操縱數據啊!
期刊本身也有問題,許多期刊是盈利企業出版,迫於壓力會用不當手段提高期刊的影響指數。而科學家們糾結於這種無意義的指標,就不在乎追求科學的可重複性、嚴謹度以及進步了。
解決之道
作者在本書末章提出了建議的解決之道。
- 公布並譴責被揪出來的科學行為不正者。(也就是公布論文者造假姓名,如:南韓的黃禹錫)
- 針對論文造假案件的調查,禁止大學自己關起門來便宜行事,應該要交給新的獨立機關負責。
- 利用演算法及複製影像鑑定等技術,事先預防造假論文被送至期刊審核處,或是抓出論文錯誤處。
- 讓科學家們接受「超級期刊」的出現。也就是能看到企圖重複他人實驗的論文,以及合理比例的無效結果。因為有太多科學家執著於要做出「開創性」的實驗結果,不惜鋌而走險,置科學精神於不顧,戕害了科學的進步發展。
- 完全放棄統計顯著性。也就是科學論文當中非常強調的 p 值要小於 0.05。
- 結合「多重宇宙分析法」及「預先登記」制度,讓臨床實驗更透明,也能讓科學家們更誠實地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。
- 讓來自不同實驗室與大學的科學家們一起合作,進行「團隊科學」,也就是讓科學更為開放,無法造假。
- 科學對大眾開放,進行「開放取用運動」,無需付費也能下載論文。
- 期刊的出版系統採用「預印本」模式。這是論文的初稿,放在免費的網路空間上,任何人都可以瀏覽。
- 大學、期刊及經費贊助者,一起改變學術界的獎勵結構及不當要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