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2/28

EP 088. 《扁平時代: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》讀後心得

EP 087. 《扁平時代: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》讀後心得
圖片取自網路

這本書相當的新,因為是在 2024 年出版,出版社很快就翻譯成中文引進台灣。原文書名是:Filterworld: How Algorithms Flattened Culture。

作者所撰寫的內容著重在演算法如何扼殺了消費者的文化品味,而我也在此書內容中赫然發現,原來年輕時候的自己從事電台 DJ 工作,也是書裡定義的「策展人」(頓時覺得自己的那段歲月鑲著金邊⋯⋯😄)

消費者失去獨特 創作者失去靈魂

書中認為現今數位平台的「注意力經濟」越演越烈,因為演算法讓人上癮而且極度分心—手機滑不停、遇到不喜歡的文章或音樂就迅速滑走,是現代人最典型的動作模式。

而這在關注文化議題的作者來看,就是演算法令大家都變得很平庸,一點也不獨特。因為你所看的文章及所聽的音樂,是演算法推薦的,它只將最多人點擊的作品呈現給你。

不像 2001 年 iPod 剛問世時,大家都爭相想了解同事、朋友的 iPod 歌單是什麼內容?認為此舉比占星術還準,能立刻得知對方是個怎樣的人 😜。

而創作者更不用說,完全失去靈魂,只不斷揣想及測試演算法的公式,拼了命的要將作品最大限度地被推薦,因為這跟知名度、跟金錢有所連結。只要演算法有所更動,就會抱怨觸及率下降,卻絲毫不在乎作品的正確性和創造力。

理解知識才是力量


書中有一段話,讓我咀嚼再三:「⋯在網路時代裡,分類知識的能力,恐怕比知識本身更有力量。現在輕輕鬆鬆就可以取得巨量的資訊,但理解它、知道哪些資訊有用就難多了。」

這不是跟 AI 世代的到來也是同樣道理?AI 能幫你整理巨量資訊,但如何確認是否正確?如何解讀?如何運用?還是得靠人類自己。

但現在依賴演算法成性的人們,腦袋還靈不靈光呢?一昧的被餵養同溫層資訊,看不到其他超出自己想像的東西,就這樣被牽著鼻子走,完全忽略了「理解知識才是力量」這件事。

如何破解演算法的桎梏

作者在書中建議了幾個步驟,希望能幫助讀者們破解演算法的影響性。這包括了:

  • 自我覺察(我個人認為這最重要,因為沒有覺察,後續什麼動作也做不成。)
  • 主動親近願意呈現另類作品的平台(刻意去欣賞過往未接觸過的文章類別、影劇表演或音樂作品。)
  • 主動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(讓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業餘鑑賞家,塑造自己的品味。例如:如果你喜歡魏嘉瑩歌曲中的清新感覺,那你有聽過陳綺貞嗎?你知道黃小楨嗎?談到組合的話,你有聽過棉花糖嗎?認識旺福嗎?)

自我期許~我也要努力脫離演算法的魔掌!😝

祝福大家能從本書中收穫滿滿!

EP 088. 專訪衛城出版責任編輯王晨宇--介紹《扁平時代》

相關連結:

EP 069. 《雲端封建時代:串流平台與社群媒體背後的經濟學》讀後心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