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圖片取自網路 |
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:The Feeling Economy: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Creating the Era of Empathy,2021 年出版。
貓頭鷹出版社在台灣、今年出版此書時,兩位作者有新增一篇章節,專門談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興起」。讀者們可以在這本書中,了解到現在與未來的世界與過往會有很大的不同:思考是 AI 的強項,人類就來「玩弄情感」吧!(哈!😄)
女性出頭天
作者之一的台灣大學資管系特聘教授黃明蕙,是頂尖的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家,但她在書中提到,雖然自己是專業且發表論文時常為第一作者的學者,可是身為女性,還是常被人誤以為是教授助理,真的很為之氣結!😡
幸好,由於情感經濟的到來,女性終於有出頭天的機會了!
這是因為,過去重視的「思考經濟」,現在有多種生成式 AI 可以代勞。君不見舉凡演講稿擬定、簡報製作、甚或旅遊規劃、文字及影音創作⋯⋯,AI 的表現都令人類驚艷!(不過我發誓,部落格的文章都是我自己寫的, Podcast 的音檔都是我自己製作的 😏)
而到目前為止,AI 還不會「讀空氣」。也就是說,人類的高階情感智慧—同理心、情商和社交技巧,是機器還無法涉足的領域,而這也是女性天生較易發揮的地方,所以才說過往被忽視的女性力量,在往後的世界裡不容小覷。
思考可以外包嗎?
不過老實說,我還沒有辦法想像這樣的情境。因為我始終認為「思考不能外包」,尤其是現在假新聞充斥、同溫層很厚的情況下,若人類什麼都相信 AI, 不就很容易被蒙蔽、被欺騙?
而且人工智慧就是有自我學習及連接網路的能力,假若有人刻意提供給機器錯誤、偽造或帶有偏見的資訊,那這指數型、爆炸性的影響,可是無遠弗屆、令人不敢想像!😱
所以我個人認為,要如何評斷 AI 所提供的資訊是否正確,好像才是最上等的功力。但我似乎又無法培養出這樣的能力,因此整個人感到焦慮⋯⋯。😭
2036 年之前?
兩位作者在書中寫到,這本書的主要論點是:當人工智慧接手更多思考工作,人類就會更重視情感。而情感經濟成為主角的時間,可能是在 2036 年,甚至有可能比這時間更早。
也就是說,情感工作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,所以健康照護、管理或個人護理等方面的工作,將來會極為吃香;而在教育現場,老師們應該教導學生,更注重團隊合作、書面及口頭溝通,還有人際互動。
如果你是家長、老師或學生,請注意這樣的學習及就業趨勢;如果你同我一樣,是一般的老百姓,就多多留心未來的變化囉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